刘辩领着三人,缓步来到位于队伍最前方的数十辆马车前,马车上盖着黑布,看不清里面是什么。
刘辩理了理马车上因为行车而有些松动的黑布,郑重的退后三步,然后,在全场百姓震惊的目光下。
弯腰、鞠躬,行礼!
身后的徐晃三人也是一样的动作!
现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静静地望着如此郑重其事的弘农王殿下。
“因为,孤要将最高的礼遇给予他们!”起身的刘辩猛然转身,一指这数十辆盖着黑布的大车。
“是他们,用自己的性命换来了匈奴一族的灭亡,换来了我大汉边疆百年的安定!”
“但是他们,却永远长眠在了那一片他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
“将士们,你们是幸运的,因为你们打赢了战争,你们将享受战功和荣耀!”
“但是,你们又是不幸的,因为你们永远失去了这些袍泽,在你们今后的军旅生涯中,他们将是你们永远抹不去的痛!”
“今天,孤要和你们一起,迎接英雄回家!”
“敬礼!”就在刘辩话音刚落之际,一侧的徐晃大吼出声。
“嘭!”
“嘭!”
“嘭!”
整齐划一的铠甲撞击声响起,长长的班师队伍中所有将士站得笔直,右手捶胸,虎目含泪的看着这几十辆大车。
刘辩轻轻走上前去,牵起第一辆马车套马的缰绳,口中大呼:“将士们,魂兮——归来,魂兮——归来”
随后缓缓向襄垣城走去,身后,徐晃、赵云、徐庶等人有样学样,一人拉着一辆马车,向襄垣城行去。
……
大军班师了,百姓们的好儿子,好父亲和好丈夫回来了;
南匈奴灭了,以后并州的百姓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担心胡虏扣边。
这样的一个本应全城狂欢的日子,此刻却是一副截然相反的场景。
征南匈奴一战,前后半年时间并州军一共付出了伤亡万余人的代价,其中,近万名士卒长眠在了他们战斗过的黄土地上。
此时此时的襄垣城,说全城素缟或许夸张了,但一小半的家庭都沉浸在了失去亲人的痛楚之中。
七天时间一晃而过,在家人们尚未从悲痛中完全走出来的时候,由弘农王殿下要求,弘农王傅张杨主持的烈士葬礼在襄垣城北五里的青山举行。
青山原本不叫青山,是将烈士陵园定于此处后刘辩给取的的名字,寓意青山处处埋忠骨,
初平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天空阴沉沉的,偶尔飘起一点雪花,冷冽的寒风中,青山之上白雪皑皑。
青山烈士陵园内,此时前来送牺牲将士最后一程的有弘农王刘辩及襄垣一干文武、牺牲将士的家属、军队代表以及自发前来为英雄送行的普通百姓们。
大量送行百姓的到来,让这座原本寂寂无名的小山人满为患。
可即便是恶劣的天气和狭小的场地,仍然挡住不百姓们想要送英雄最后一程的心意。
烈士陵园中,葬礼即将开始。
参加葬礼的人群最前方,刘辩着冕服,背手而立。
刘辩之后,左侧以皇甫嵩、卢植、徐晃、赵云、典韦、郭太、夏侯兰等武将为一列,右侧以张扬、王匡、蔡邕、黄琬、郭嘉、徐庶、徐邈和韩嵩为一列。
身后亲卫营、骁骑营、虎卫营、荡寇营各营代表200名将士全部身着玄甲,肃穆而立。
吉时一到,在张杨的示意下,刘辩开始诵念起了祭文:
岁在庚午,内有诸侯并起之祸,强虏生染指之念。
异族匈奴,窃据并州,烧杀掳掠,生灵涂炭。
祸我黎民,生计惟艰。于是兴王者之师,猛志猛志驱虏。
灭胡虏,保桑梓,拯黎庶于水火,扶道义之将倾。
斯役也,领袖运筹,三军用命。
千里奔袭,势若雷霆,杨威河东。
用计西河,禁锢匈奴,绝其苗裔。
驱强敌而北望,破敌阵于太原,斩贼酋于卧虎,歼穷寇于河套。
壮士守义,不恤刀斧加身;虎贲奋威,何惧强弓透体。
半载收功,天地再清。慷慨殒身,歌为英雄。
一朝出征,长辞不返。风凄日瞟,山水伤情。
遵仪具奠,安忠骨于故里;
扶轻引绑,依同袍之冢莹。
春秋代序,骨肉衔悲。
登高临远,招我英灵。
魂兮归来,毋滞异乡。陵园信美,松菊清芳。德泽弥耀,清音琅琅。遗功所葆,福履绵长。
魂兮归来,观我国光。我民既富,我土斯强。民族复兴,大汉恒昌。大道惟新,威服万邦。
魂兮归来,嘉名孔彰。魂兮归来,万古流芳。
烈士永垂不朽!
诵文念罢,风雪消歇,云开见日。
“轰”“轰““轰”“轰““轰”“轰““轰”“轰“
一连九声礼炮轰鸣,数千名虎卫营士兵手捧烈士骨灰,正步踏出,缓缓行至陵墓之前,将骨灰盒小心放入墓穴,合上墓碑!
此时,一直强压着内心悲伤的家属们再也忍受不住,放声大哭。
霎那间,狂风呼啸,天地失色。
……
隆重的葬礼结束了,家属们带着对逝去亲人的不舍,重新投入到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奋斗中去。
然而,刘辩麾下的并州军团却并未就此停下推崇武功的步伐。
“景山,待开春之后,于城北建一忠烈祠,凡为大汉征战牺牲之将士,皆入忠烈祠,四时供奉,国祚不灭,香火不断!”
“奉孝,军中应严查战士抚恤发放一事,若有人胆敢贪墨抚恤金,一律严办!”
“元直,若牺牲将士家中有鳏寡孤独者,着郡县妥为照顾,吾等不能让战士流血,家属流泪之故事上演。”
“伯明,义真先生,这伤残之军士,可用之才当入讲武堂任助教,或入工匠坊做工,切不可慢待。”
“公明、子龙,即刻组建新兵营,伤残军士自愿入营任新兵教习。”
……
针对牺牲和伤残士兵善后工作的一道道命令自弘农王府传出,并州上下全体将士和百姓都看到了他们这位弘农王对军人地位的重视。
已经在并州军中的士卒们,无不感同身受,更加坚定了效忠弘农王的信念。
家中有适龄青年的,莫不在亲人们的鼓励下踊跃参军。
一时间,并州全境各个征兵点人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