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带歪了曹营风气 第51章 二叔总有办法

作者:无名井盖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30 22:22:33
最新网址:www.bquge.cn

“眼下,粮草之事已解决,在浚县得了粮食运送往东,可在颍川歇脚。”

荀稷心中大致已路途,荀氏多年在颖水经营的地盘不小,山地都多,临河可以安营扎寨。

现在颍川郡守,被各大诸侯上表了好几个,有能力占在此处的,错综复杂。

早年本是种拂、黄琬等交替势力,而后因颍川家族多投奔冀州袁绍,迁徙了不少家族子弟离去。

眼下,袁术的人在此居多,算是暂且享有短暂的和平。

在附近的诸侯,谁人都想要这一块文汇之地,颍川人才辈出,堪称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大府。

在十几年前,还有万人听经的盛况,以至车马不能行。

陈、郭、荀、钟等等家族,都有各地长官经历,家族自然雄厚。

荀稷派遣人准备好了一块地,放开了两处关口,而后安营在了河边空地里,营地背后便是山川,前方则是两座关城,相隔十余里。

在两座关城之间,还有两处山寨,山寨里各有五百余人,都是武装自立已有年头的。

和荀氏可以共存于此。

起初有人担忧,后来见过几次这些首领对荀氏子弟中一位年轻人毕恭毕敬,还时常下山来帮忙耕种,也就习以为常了。

他们明白这些寨中人,可能就是荀氏所豢养,但素来这些山寨中的人和百姓秋毫无犯,而且时常相助,又运送粮食平价售卖,更觉乃是官兵。

安扎之后,曹纯在隐约之中就发现不对劲了。

当初他们也来到豫州,试图征募一些义士,以壮兵马。

那时候,时局比现在更加混乱,被黄琬驱兵赶了出去,没人能相助,无奈只能灰溜溜的离开。

“我还记得,那时候刘君是跟着我兄长的,他们乃是相逢恨晚,彼此心心相惜,只可惜最后未能一同行事。”

“嗷,原来如此。”

荀稷以前倒是也听说过,刘备和曹操早年一起行事,相识于雒阳而不是在同盟时期。

甚至刘备应该没有参加过通讨董联盟,至于温酒斩华雄,实际上也不存在,当然这并不妨碍那三位依然是当世之猛人。

曹纯和荀稷在凉亭里坐着,正是在等人的时候闲聊,同时也是曹纯向荀稷抒发一些内心的想法。

此时是荀稷说引荐一位族人与他相识,亦是当世名流,得高士评价过“王佐之才”的一位儒生。

曹纯亦是在这段时日居住于荀氏宗族之地,方才知晓暗中培植的势力的确不小,也有些好奇的心思,他不明白为何当初不来相助于主公,而是选择这时候才来。

难道说,他们一开始的选择,也是压在袁绍身上吗?

曹纯想问,但是这个问题又过于直白,只能压在心里,日后若是关系真的到了生死之交的地步,再来解开疑惑也不迟。

不多时,荀稷所说的那位族人到来,在院门出现,拐过廊檐之下,踩着石子路快步前行,满脸带着笑意。

曹纯打量过去,见此人头戴进贤冠帽,身穿褐色广袖长袍,面容瘦削,高有六尺余,胡须自上嘴八字各一撇,下巴处修剪得浓密整洁,双眸细长而有冷意。

拱手道:“稷叔,小侄听闻你回来,特意自友人家中赶回。”

“子和兄长,这是我小侄荀攸,唤公达便是,平日我一直说不必拘泥这辈分上,名字相称亦可,就是不肯。”

“荀公达……”曹纯平日里还是颇为好学,为的是能够追上几位族兄长的脚步,所以这些名流的声名他大多是知晓些许的,正因为知道,所以才暗暗欣喜。

他心中知晓其名,于是起身拱手道:“见过公达先生,在下曹纯,字子和。”

荀稷补充道:“兖州曹公族弟,都尉曹仁之弟。”

“哦,见过将军。”

荀攸笑着拱手。

“快请入席。”

荀攸如了凉亭之席后,荀稷命人端来了不少美食,又有婢女在旁伺候吃酒,荀攸道:“彧叔给你下过禁酒令,翁翁亦是说过,不准你饮酒,怎么……”

“无妨,”荀稷腰板一挺,盘腿而坐大马金刀一般,豪迈道:“在场的都是管不了我的,放肆一点无妨,不喝久,就喝一小会。”

荀攸:“……”

引见自家侄子,荀稷也是打算将接下来的事情一并问了。

喝几觥后,荀稷屏退了下人,让典韦持长刀在凉亭之外戒备,亭内三人凑近了些许,荀稷问道:“公达,东来的名录是否已经取到?路上的接应已经安排妥当了吗?”

“今日趁着子和兄长在此,一并告知,待此后,他亦会资助我们上千铁骑一同行事,他此行,是来取功扬名的。”

曹纯一愣。

猝不及防的看向荀稷,下意识的就想要张嘴反驳,但是话到嘴边又落了下去。

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说了资助上千铁骑,但是伱说到取功扬名,却还是不能一口气回绝,毕竟如今这局势,已经越发的接近取得战略性的成效了。

要是真的能凭借我们这二千人先锋就在颍川取得巨大功绩,回去当真是可以耀武扬威了。

荀攸意外的看了曹纯一眼,逐渐露出了惊喜的表情,“若是如此,先行谢过将军了。”

“荀氏这一年来,一直暗中与长安有所往来,毕竟家中有威德者尚在长安,仰赖小叔之见地,早早在沿途各地有所布局。”

“子和将军,小叔的友人,最远有在天水为匪者,最近则是颍川本地,期间于弘农、山阳、巩县,都有排布,不可谓不周全也,这些都是他多年经营结交,而后资助起势者,命他们固守于山中,于民交好,广纳豪士。”

“如今最为根深蒂固的,便是巩县,占据了河南尹要道,躲避过三次绞杀,同样也救过在下的性命……”

“哦?”曹纯本来听得出神,到这句话的时候,更是好奇其中的故事。

他不奇怪荀氏有这种布局,因为世家子弟多是如此,在乱世之中不光是要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譬如荀彧、荀稷虽然在兖州,但荀氏仍然有人投袁绍处。

这是为了保证家族得以立于不灭之地,日后随时有一支都能继续壮大,以接应彼此的宗亲。

除却这种理念,还会暗中设立很多股势力,以形成自己错综复杂的底气家资,方才能投资。

别的不说,自家兄长曹仁,当年就是纵横淮泗的豪杰,上不得台面的那种,可以说纵横数百里之地,无论官吏还是贼匪亡命徒,都须得看他的脸色。

这些势力背后,其实都是有家族在其中掌控的。

“怎么救过命?”曹纯好奇的催问道。

“在下当年曾谋刺董之事,后败露,便是承蒙这一支英杰相救,”荀攸说完这话,又神色感激的看向荀稷。

都是小叔安排得好。

二叔总有办法。

这是荀攸这位大儒当下对荀稷最信任的评价。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