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圣君养成日记 第37章 税

作者:空中飞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8-05 07:46:23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然而贝壳这东西本身并不是稀缺之物,随着贝壳越来越多,贝壳的价值越来越低,于是贝壳和如今宝钞一样,基本上已经失去货币的作用,随后被淘汰。

然后出现了铁、青铜,人们学会了铸造铁器,学会了用铁,青铜铸币,同样因为稀少,故而充当起了货币的功能。

而铁币之所以会被淘汰,也是因为提炼技术的提升,导致民间出现大量的铁,这个时候继续用铁币作为货币,显然已经不付出市场的运行规律。

再然后是黄铜、银乃至黄金,因为稀缺,稀有,提炼困难等等,故而能一直作为主流货币流通至今。

可要是有一天,海量的白银乃至黄金进入市场呢?”

“金银也会贬值!”殷谦脱口道。

“不错,说到底,贝壳也好,金银也罢,它们本身并不具备价值,它们能成为货币,是因为需求,是因为交易脱离掉以物易物之后,需要货币来进行交易,如果不是民间赋予了它们价值,它们就只是一堆破铜烂铁。”

“臣……受教。”

“新币也是一样,纸币的出现是为了弥补金银铜的需求量不足,但它被赋予的价值是和金银铜挂钩的,朕将之称为金本位或者银本位,一张纸币的面值被赋予等量价值,就可以替代金银行使货币的权力,但金银之所以稀有,是因为矿少,提炼困难等等,可纸币不一样,从某些程度上而言,纸币是可以无限出现,可以拥有无限面值的,这就牵扯到了市场生产力与货币之间的等量关系。”

殷谦有些晕,刘珝也好不到哪去。

“假设一石粮食价值一两银子,大明市场的粮食有一万石,那么就需要一万两银子作为等价交易,可大明所有的银子加在一起只有五千两,这时候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其它的等值货币作为补充,比如铜钱,比如纸币,可作为补充货币的纸币陡然间在市场上出现了十万两,远远超过了市场上米的存量,那么十两银子的纸币便只能购买一石粮,这便是货币贬值的根源之所在。”

通俗易懂,就跟窗户纸一样,被捅破了,自然看到真相。

“想要让宝钞恢复信用或者说是购买力,那么市场上除非能出现十万石粮食,不过很显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所以宝钞贬值,无可挽回已成事实。”

“那新币呢?”殷谦还是不懂,为何皇帝就觉得新币一定不会贬值。

“因为新币现在还不是真正的货币,现在的新币更像是信用凭据。”

殷谦觉得几十年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为什么皇帝说的每个字都认识,连成一句话以后就云里雾里了呢?

“朕让新币和新物捆绑,实际上是与现银捆绑,这就是朕先前说的银本位,朕的手里有一两银子或者价值一两银子的货物,那朕就印一两银子的新币,就算多印也不会多多少,你不管什么时候拿着面值一两的纸币去钱莊,都能兑到等值的银子,那么你会不认可新币的信用码?”

“不……不会。”

朱佑极呵呵道:“这就是因为习惯而产生的信用,等到信用彻底建立,民间用纸币也就成了习惯,既然随时都能把纸币换成现钱,那什么时候换不是换,拿沉甸甸的铜钱买东西方便还是拿银子剪来剪去,又或是新币方便?”

“新……新币方便,方便的多。”

刘珝开口:“习惯成自然,如此过个几年,哪怕陛下印的新币比陛下手里的银子多上几倍,只要百姓依旧能随时兑换等值现钱,只要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纸币一股脑涌入钱莊兑换,都能维持住新币信用,进而让新币取代银铜,成为主流货币,当真是叹为观止,叹为观止啊,陛下之智,用心之良苦,臣佩服至极。”

朱佑极不置可否。

“现在殷爱卿还想让百姓钱莊归于户部吗?”

“臣……不敢。”殷谦叹气,他敢保证自己在户部位子上坚决执行皇帝的新币政策,但以后呢?

谁敢保证后面的户部官员不会滥印新币,到时候新币再落得和宝钞一样的下场,那他这个非要将新币收归户部的,必然成为大明的罪人。

“陛下,只是如今户部财政吃紧,现存库银已不足五十万两……”

朱佑极微笑,大明户部什么最专业?

哭穷最专业!

不过真算起来,这也不能怪户部官员能把哭穷哭成一门手艺,纯粹是因为太祖皇帝制定的各种号称万事不移的操蛋制度。

大明的财政收入主要由田税、丁税、盐税和可有可无的矿税和商税组成。

元末之时,天下乱战,大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过半。

那时候但凡肯吃苦,每家每户开垦出百亩良田轻轻松松,田税自然也能收上不少,这也是太宗五征漠北,六下西洋的底气所在。

然而百年时间弹指而过,大量土地被赐予王室,军队屯田、特权阶层免税,海量土地被兼并,国朝能收上的田税自然越来越少。

无数的自耕农为了不缴纳官府越来越沉重的赋税,将自己名下的土地投献到特权阶层,宁肯交租子给地主,也不愿意交税给国家,到了明末,天下十成的土地,只有不到一成还在缴纳田税,土地兼并之严重,堪称历朝历代之最。

丁税也是一样,为了免交丁税和不做徭役,海量穷苦百姓宁愿为奴为仆,成为隐户,从而避免日益繁杂,包括丁税在内的各种苛捐杂税。

据后世仔细统计验证,弘治年间,大明在籍人口七千多万,不在册的隐户最少五千多万,可到了正德年,统计户册,在籍人口竟然只剩下五千多万。

弘治年间可没发生过席卷天下的大战,也没有能造成数十上百万人口锐减的大规模灾难,这二十年间,人口没增长也就罢了,竟然还少了一两千万。

简直可笑。

还有盐税,这盐税也就是官府发放的盐引,盐商买盐引从盐场提盐,据统计,每年大明发卖掉的盐引超过七八百万两,然而交上去的盐税只有不到三成,其余尽数被官府、权贵瓜分。

商税、矿税可以忽略不计,一个三十税一,还不见得能收到。

而矿税,他么的矿山都被豪强霸占光了,万历皇帝穷的当底裤,派矿监去收矿税,差点被骂到自闭……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