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我侄子是留学生 第23章 朱高燧的屁股

作者:糖醋鲤鱼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30 19:42:41
最新网址:www.xyylz.com

朱瞻墡一直想不通。

朱高燧到底是为什么。

朱高煦的意图很明白,就是要夺权,夺皇位。

说到底,这都是靖难的时候惹出来的麻烦。

建文二年白沟河,朱棣战败,是朱高煦千骑救父。

当年十二月,东昌府,朱棣再次战败,又是朱高煦关键时刻率部赶到。

建文四年,燕军渡江不顺,朱棣都打算议和了,还是朱高煦站出来,打败了南军,扭转了局面。

两次救父,一次扭转局面,朱高煦堪称靖难之役的关键先生。

可以说,没有朱高煦,朱棣早死了。

不然,永乐二年,朱高煦要了天策卫当自己的卫队,朱棣痛快的答应了。

自那之后,朱高煦总是自比唐太宗李世民,朱棣知道了也没说什么。

因为朱高煦是不是能和李世民比,朱棣心里最清楚啊。

没有李世民,隋朝还是会灭亡,关陇集团还是会问鼎中原。

但要是没有朱高煦,别说改元永乐。

朱棣人都没了。

如果把朱瞻墡放在朱高煦的位子上,朱瞻墡高低也要整一整这太子之位。

朱瞻墡也要自比唐太宗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

朱瞻墡敢笑李世民手太软!

但是没办法,屁股决定脑袋——朱瞻墡是太子朱高炽的儿子。

那问题来了,朱高燧的屁股,到底是坐在哪里?

朱高燧的脑袋,又是什么样的定位?

跟朱高煦从小玩到大,朱高燧难道不知道自己二哥什么德行?

在朱高燧眼里,朱高炽或许是伪善,但朱高燧也应该明白,朱高煦就是明摆着的暴戾啊!

正如朱瞻墡所说的那般,不管朱高炽当皇帝,还是朱高煦当皇帝,朱高燧都是亲王。

朱高燧到底图什么?

见朱高燧沉默不语,朱瞻墡不由得瞪大了双眼,一个荒唐的念头出现在脑海里。

“三叔……他不会真答应跟你平分天下吧……”

朱高燧还是不语,只是看着朱瞻墡冷笑。

“让我猜对了?”

朱高燧眼中闪过一道异样的光彩。

“小兔崽子,想套我话是不是?”

还真猜对了!

看朱高燧的反应,朱瞻墡很确定自己猜对了。

但不应该!

朱高燧不应该这么蠢啊!

不可置信的朱瞻墡放下了马车的帘子,二人再次被隔开。

“三叔,把你的脑子从脚后跟里拿出来再用一次吧。”

“小王八蛋你说什么!”

前面,朱高燧都忍了。

虽然话不好听,但还是在讲道理。

这话可就是单纯的骂人了!

真当朱高燧是好脾气的?

朱高燧正要倾尽毕生所学,帘子再次被掀开。

“宁王还在南昌弹古琴呢,三叔,你也要玩点浪漫的?”

恩?

“什么浪漫的?什么意思?”

朱高燧皱着眉头,小小的眼睛里,是大大的疑惑。

不过,朱高燧的疑问终究是得不到答案。

朱高燧眼前不再是朱瞻墡,而是那一道帘子。

朱瞻墡走了,在朱瞻墡看来,话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平分天下,划江而治。’这八个字,自古以来技就是笑话。

这是跟‘天下大同’一样,是仅存在于人口中,而不能存在于世间的笑话。

朱高燧不是傻子,这么简单的谎言,朱高燧要是还选择相信朱高煦。

那朱高燧也不是为了什么半壁江山,朱高燧就是单纯的想跟自己的好二哥干点事业。

玩弄感情的都知道,这是纯爱。

玩弄政治的都知道,这是浪漫的白痴。

然而朱瞻墡不知道,在朱高燧呼喊了几声,迟迟没有回应后,其便消停了下来。

朱瞻墡更不知道,安静下来后的朱高燧脸上浮现出一丝冷笑。

“年轻啊……”

“有吃的吗!想饿死老子啊!”

周围的军士听到朱高燧的咆哮,连忙四散去给朱高燧折腾吃的。

“你去哪了?”

总兵官府衙外,朱瞻基遇到了心事重重的朱瞻墡。

“我去看三叔了,劝劝三叔。”

听到朱瞻墡这话,朱瞻基微微挑眉,一把揽过朱瞻墡的肩膀。

“你可别乱来啊!”

“我不乱来,我……”

话说到一般,朱瞻墡猛然一愣。

“大哥你把我当什么人了!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

我怎么可能乱来!”

“我就是了解你才担心你乱来!”

朱瞻基压低了嗓音,继续说道:“皇爷爷尸骨未寒,这时候,可不能出乱子!

二叔咱叔,必须完好无损的回京!”

“我知道……

我就是跟三叔说了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希望三叔早日醒悟!”

朱瞻墡挣脱了朱瞻基,眉头微皱,不停地揉着肩膀。

“大哥你抱嫂子的时候也穿铠甲吗?”

“嘿!你小子……”

一把抓住朱瞻墡,朱瞻基冷笑道:“你别跑!

走!跟我去大营交接!

来人,我命你们准备的甲胄呢!

快取来……”

朱瞻墡就这么被几个军中大汉按着,强行换上了一套不知道朱瞻基从哪弄来的铠甲。

看着手脚笨重,下马都要三个人扶着的朱瞻墡,朱瞻基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

“你这怎么行,别人穿戴铠甲,如虎添翼。

你这倒好,反倒成了累赘。”

朱瞻墡扶正了头盔,满不在乎的说道:“大哥,我就是来当吉祥物的,穿什么铠甲呀……”

嘴上是这么说,不过朱瞻墡也知道朱瞻基这是好意。

在这个时期,一副上好的铠甲,不仅可以保命,甚至可以扭转形势!

古之大将为什么那么多以一敌百的案例。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时生产力不够,普通士卒只有最简陋的甲胄。

而身居高位的将军,则是有一副做工精良,材质上乘的铠甲。

你以为的以一敌百是一个身高一米八,体重一百八的猛将来回冲杀,放到了一片身高军中健卒?

实际上的以一敌百,一个身高体壮的猛将,全身被铁甲笼罩,冲进了一群身高不到一米七,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身着布甲的士兵中。

手里的铁锤不砸成铁饼都算这以一敌百的将军没出力。

所以,只要不是太过文弱,一副甲胄在身,就可保命。

哪怕败军之际,也有机会喊出投降二字。

这也是古代不禁刀兵禁甲胄的主要原因之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