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幽深,风起许昌。
孟炎独立江畔,寒风猎猎,掀动他一身素袍,仿佛要将他卷入这乱世风暴之中。江水奔涌,漆黑的浪潮翻腾不休,像极了他此刻难以平息的心绪。
道家之术,佛教仁政之法,孰能让天下太平?
他曾信奉智计无双的谋略能拯救苍生,然而,如今站在这片血色江山之上,他看到了太多无解的轮回。城池更迭,百姓流离,战争如野火般蔓延,烧毁了无数人的家园。无论辅佐刘备,还是谋策曹操,战火依旧未熄。若天下终究难得安稳,他所追求的一切,是否不过黄粱一梦?
他想起不久前,一名即将赴死的将士曾问他:
——“孟先生,若天下终究难得安稳,纵使明君贤臣,又能如何?”
孟炎无言。
忽然,天际雷鸣,一道恢弘的钟声仿佛自亘古长流中传来,震彻天地。
孟炎猛然抬头,只见夜幕裂开,一道金色光辉洒落,佛祖的虚影自流沙河畔缓缓浮现,梵音缭绕,似在诉说无尽的轮回。
“金蝉子,该回来了。”
那声音恢弘庄重,仿佛贯穿无数时空,直抵灵魂深处。
孟炎心神剧震,脚步不由自主地后退。他心中一颤,瞳孔微缩,那道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如梦魇般让他呼吸急促。
宿命?
刹那间,万千画面在脑海中翻涌,他看见了流沙河的献祭,看见了自己披着僧衣端坐佛前,看见了那双泪眼盈盈的眸子在轮回中不断追寻。
他猛然抱住头,脑海轰鸣不止。
“我是谁?是金蝉子,还是孟炎?”
记忆的枷锁瞬间崩裂,无数尘封的画面涌入脑海。
金蝉子,佛门的弟子,十世轮回,渡尽苍生。
“难道,我本不属于这场棋局?”
天命的召唤未曾停歇,那道神秘的声音再次响起:
“凡尘不过过眼云烟,争权夺势皆是虚妄。你的宿命,并非在这乱世沉浮,而是在轮回之路上寻得真正的解脱。”
孟炎闭上双眼,沉思许久。他仿佛看见了最重要的部分,那魂牵梦绕的女孩,紫玲,仍在等待。她的身影浮现在无数岁月的轮回之中,目光温柔而坚定,仿佛穿越生生世世,只为寻回一场未竟的约定。她曾在桃花树下轻轻唤他之名,曾在梦境里伸出手想要触碰,却终究被命运撕裂。如今,他已然明白,她才是自己这一生最无法割舍的羁绊。
他握紧拳,胸口涌起一股难言的痛楚。这江山,这乱世,这场漫长的权谋博弈,真的值得他留恋吗?
‘我该放下了。’他的声音在心底回响,如同一道清钟敲破沉沉执念。‘为了梦中的女孩,为了真正的归宿,我该放下了。’
微风拂过,似有谁在轻声叹息,远方天际隐约透出一抹晨曦,那是夜尽天明的预兆,亦是命运新的指引。她的身影在梦境与现实之间浮现,目光温柔却忧伤。他的心陡然一紧,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哀涌上心头。‘我该放下了,为了梦中的女孩,此世已不值得我留恋了。’
他仿佛看见了那些逝去的生灵,看见了自己耗尽心血谋划的一切,在战火中灰飞烟灭。
他曾一心求胜,可如今,他终于明白,这天下从不缺聪明人,不缺我一个。
……
夜深,曹操端坐案前,灯火微颤,映照着他深邃的面庞。
孟炎走入堂中,神色淡然,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
“曹公,我已决定离开。”
曹操沉默良久,轻轻饮尽杯中酒,缓缓抬眸,目光复杂地望着他。
“孟炎,你若留下,必成魏国不世之才。”
孟炎平静地回望他:“曹公可知,若放下野心,你是否会后悔?”
曹操沉默了,许久后,他仰天长笑,笑声却透着一丝苍凉。
他缓缓起身,负手而立,目光幽深:“你既已决心脱离红尘,那我便为你筑一方净土,助你潜心修佛,如何?”
孟炎微微皱眉,曹操看出了他的疑惑,嘴角微扬:“你既要修佛飞升,便需一处净土。然而世人难容圣道,若知你将破碎凡尘,恐会阻你成道。既如此,不如由我亲手为你铸造天坛,让这乱世,送你一程。”
于是,曹操命人在许昌南郊修建孔雀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世人皆传此台乃为“天下美人”所建,然而,真正知晓其意义的,不过寥寥几人。
……
夜色沉沉,司马玉兰悄然来到曹操书房,屏退侍从,轻声问道:“父亲,孟炎,他真的走了吗?”
曹操端起茶杯,神色平静地抿了一口,目光深邃,缓缓说道:“他走了……”
玉兰闻言,心中的忧虑稍稍散去,然而却仍未能释然。她望着曹操,眼中带着恳求的光:“父亲,孟炎他……从未有意与你为敌,只愿求一个心安之地。”
曹操沉吟片刻,目光复杂地望着自己的女儿,最终轻叹一声:“我知他不是寻常之人,天命已定,我若强留他,反而无益。”
玉兰心中一震,既是欣慰,又是苦涩。
翌日清晨,司马玉兰剪断三千青丝,身披素衣,步入佛门清修之地。然而,她并未停步于庙门之前,而是缓缓走向孔雀台,在那里静坐,等待孟炎归来。她的目光深邃而宁静,仿佛能穿透尘世,看向那更高远的彼岸。风拂过衣袂,晨曦洒落在她的身影上,如同佛光笼罩。
‘若宿命注定轮回,我愿在此等待,直到你飞升的那一刻……’她闭上眼,低声呢喃,仿佛是在诉说一个千年不变的誓言。
曹操得知此事,久久无言。
风吹过许昌,远方的孔雀台在晨曦下微微泛光,如一只振翅欲飞的神鸟,终究归向天际。
一切尘缘,皆归于虚无。
江风猎猎,船只行驶在波光粼粼的长江之上,远处的吴国都城建业已然在望。孟炎立于船头,望着波涛翻滚的江面,心中却无比平静。他已经放下了权谋,放下了乱世的执念,唯有一件事尚未了结——与旧友诀别
孟炎抵达建业时,正逢东吴群臣汇聚于宫中,议论联蜀抗曹之策。
殿堂之上,诸葛亮白衣胜雪,羽扇轻摇,面对满朝东吴儒臣,他不卑不亢,言辞犀利。吴国群臣中,张昭、步骘、薛综等皆是饱读诗书之士,满朝文臣围攻,然而诸葛亮却从容应对,以史为鉴,以理服人,将蜀吴联盟的重要性娓娓道来。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欲一统天下,而我主刘皇叔乃汉室宗亲,仁义之君。孙将军若与曹贼交好,不过是引狼入室,迟早被其鲸吞。与蜀联合,唇齿相依,方能保全江东基业。”诸葛亮声音不疾不徐,却如雷震耳,每一个字都击打在吴国群臣的心头。
“哼!”张昭冷哼一声,抚须道,“孔明之言虽善,然刘备兵微将寡,若合盟,岂非我东吴出力最多?届时胜了,刘备必然得益,若败了,孙将军又能如何?”
诸葛亮含笑不语,轻轻摇了摇羽扇,目光扫过在场群臣,而后缓缓说道:“吴蜀之盟,并非吴国‘助蜀’,而是共御曹贼。曹操已占据荆州,若其渡江南侵,吴国是否有足够的军力独自应对?孙将军可愿将江东基业拱手相让?”
此言一出,吴国众臣皆变色。建业的气氛瞬间凝滞,殿内静得仿佛能听到风穿堂而过的声音。
诸葛亮微微一笑,再次开口:“曹操北方大军已然虎视眈眈,而我刘备愿倾尽所有,与吴共抗强敌。若吴国愿助蜀,我主定当誓死同进退!”
孙权在高座之上静静听着,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