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钩沉 【正版无广】第17章 周朝婚姻制度

作者:静如1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22 13:14:40
最新网址:www.diquge.com

推荐几本关于周朝历史文化的书籍:

1.《西周史》(杨宽著):对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2.《东周列国志》(冯梦龙著):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东周时期各国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和人物故事。

3.《先秦史十讲》(徐中舒著):其中有对周朝历史的精彩论述。

4.《中国通史》(傅乐成著):包含了对周朝历史文化的系统介绍。

周朝的婚姻制度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礼仪。

首先,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的婚姻往往由父母决定,自由恋爱较少。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不同等级之间的通婚有严格限制,以维护等级制度的稳定。

在婚姻的程序上,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问名是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纳吉是男方将女方的八字在祖庙占卜,若得吉兆则通知女方;纳征是男方送聘礼到女方家;请期是男方选定婚期并告知女方;亲迎则是新郎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婚姻关系中,强调夫为妻纲,妻子要服从丈夫。但同时也有对丈夫行为的一定约束,例如丈夫不能随意休妻,必须符合“七出三不去”的原则。“七出”指妻子如有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种情形,丈夫可休妻;“三不去”指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三种情况,丈夫不得休妻。

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也并非毫无权利。

周朝婚姻制度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宗法制度的影响。周朝强调宗法血缘关系,通过婚姻来巩固家族和宗族的联系,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地位传承。

其二,等级制度的需要。严格的等级划分要求婚姻在相应等级内进行,以保证统治阶层的特权和地位稳固。

其三,稳定社会秩序。规范的婚姻制度有助于减少社会混乱,明确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

其四,经济因素的考量。婚姻往往涉及财产的分配和继承,严格的制度可以保障家族财产的有序传承。

其五,文化传统的延续。继承了前代的一些婚姻习俗和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规范。

比如周朝的税收制度,包括对农业、商业等不同领域的征税方式和税率规定。

周朝的军事编制和战略战术,如军队的兵种构成、作战阵法等。

以及周朝的教育体系,贵族子弟接受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的具体内容和培养目标。

几个周朝的历史人物故事:

1.周公旦: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去世后,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当时,周公面临着管叔、蔡叔等人的叛乱以及殷商旧族的反抗,但他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成功平定叛乱,并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被后世尊为“元圣”。

2.姜子牙:姜子牙又称太公望,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兴周灭商。传说他在渭水之滨钓鱼,遇到周文王,被文王赏识,拜为太师。他为周出谋划策,指挥作战,最终帮助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3.伯夷、叔齐:两人是孤竹君的儿子,互相让位而逃离。他们反对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他们的故事体现了坚守气节和道德原则。

周朝的灭亡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其一,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现。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日益强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甚至相互攻伐,导致周王室权威衰落。

其二,周王室自身的衰微。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逐渐失去优势,无法有效地控制诸侯。

其三,社会矛盾激化。底层民众生活困苦,贵族的奢侈和剥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其四,外部少数民族的侵扰。犬戎等少数民族的不断入侵,给周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其五,周幽王的昏庸无道。烽火戏诸侯等行为使得诸侯对周王室失去信任。

经济方面,周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平民失去土地,导致社会动荡,削弱了周朝的经济基础。

在政治制度上,宗法制和世袭制的长期实行,使得一些无能的贵族占据高位,阻塞了人才上升的通道,政治逐渐腐败。

文化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渐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缺乏创新和变革。

军事上,周王室的军队实力不断削弱,而诸侯们通过改革和扩张,军事力量逐渐超过周王室。

对外关系中,周朝与周边诸侯国以及少数民族的关系处理不当,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盟和防御体系。

周朝的灭亡还与频繁的自然灾害有关,比如旱灾、水灾等,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收入和粮食储备。

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十分激烈,王室内部为了争夺王位经常发生内乱,消耗了周王室的力量。

在外交策略上,周王室不能有效地平衡诸侯之间的关系,有时支持一方打压另一方,导致诸侯之间的矛盾更加复杂,也让周王室失去了各方的信任和支持。

而且,在技术发展方面,诸侯国可能在冶铁等新技术的应用上领先于周王室,这使得诸侯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更具优势。

周朝的教育垄断被打破,知识逐渐在民间传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在各诸侯国发挥作用,为诸侯的崛起出谋划策,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影响力。

在货币经济方面,诸侯国可能发展出了更灵活的货币制度,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而周王室在这方面相对滞后。

周朝的法律制度在后期可能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犯罪增多,民心不稳。

周王室在信息传递和情报收集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无法及时了解诸侯国的动态和发展,难以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周王室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后期可能不再具有优势,周边资源的开发殆尽以及交通的不便,限制了其发展。

在人才选拔机制上,周王室较为僵化,而诸侯国纷纷广纳贤才,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策略,吸引了大量有能力的人为其效力。

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方面,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民众的凝聚力和统治的合法性支撑作用逐渐减弱。

周王室在舆论宣传和形象塑造上也逐渐落后于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无法有效地塑造自身的权威形象。

春秋五霸属于周朝时期。

春秋五霸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早年流亡在外,后回国即位,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

秦穆公,在位期间,招揽人才,开疆拓土,称霸西戎。

楚庄王,曾问鼎中原,邲之战中击败晋国,成为霸主。

宋襄公,试图效仿齐桓公称霸,但因自身实力和策略问题,其霸主地位存在一定争议。

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齐桓公名叫小白,在齐国内乱中,他与公子纠争夺君位,最终成功即位。

即位后,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曾辅佐公子纠并射过自己一箭的管仲为相。管仲在政治上进行改革,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官僚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征收赋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重视商业发展,设立市场,促进了经济繁荣。

军事上,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扩充了军队规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外交上,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所谓“尊王”,就是尊崇周天子,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攘夷”则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例如,山戎攻打燕国时,齐桓公出兵相救,在诸侯中树立了威望。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策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在人才选拔方面,齐桓公不仅重用管仲,还广纳其他贤才,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为他的称霸之路出谋划策。

在处理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上,齐桓公善于运用外交手段,与一些诸侯国结成联盟,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例如,他与鲁国多次会盟,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齐桓公还注重发展国内的文化教育,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有见识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在经济改革中,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了对盐铁等重要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齐桓公在称霸过程中,特别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他以礼待人,尊重各国诸侯,展现出了大度和宽容的风范,赢得了众多诸侯的尊敬和拥护。

他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调解诸侯国之间的纷争,树立了公正、公平的形象。例如,在卫国和邢国遭受狄人的侵略时,齐桓公组织诸侯帮助两国复国,展现了其作为霸主的责任和担当。

齐桓公在国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使齐国国富兵强,还为其他诸侯国提供了借鉴和榜样,进一步巩固了他的霸主地位。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